【閱讀筆記】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

你有沒有跟自己對話的經驗? 這篇會告訴你起因以及停止負面語言流的簡單有效方法。

Mike Tsao
Oct 14, 2022

以我過往的經驗,發現經常在各種時刻與自己對話,像是在風光明媚的早晨,踏出家門的那刻會不自覺地說:「今天天氣真好啊!😆」

而內心對話有時是很重要,例如在《魅力學》書中有提到在關鍵時刻前的自我對話能夠顯著影響接下來的表現,例如你是演講者,將在 200 多人面前演講,你演講前想像跟自己最親近的人抱 20 秒(能降低壓力)、回想過去的高光時刻(能強化自信),以及為自己加油打氣,就能夠正向影響上台時的表現,而當你是有負面的想法及語言流,則反之。

透過以上與自身的一些負面語言流經驗,我大概曉得自我對話對我們有些深刻的影響,因此當我不經意看到這本書時,毅然決然買下了他,期望能夠了解內心對話的成因,以及打斷負面語言流的方式,而我也確實有得到一些。

如果你也有類似經驗,這本書與這篇筆記推薦給你。

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

Source: 博客來

《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》是本心理學書籍,主要跟你聊內心對話的起因、它會造成的負面結果以及解決辦法。像是「冷靜,我可以的。」、「算了,先放棄吧,反正這不是很重要。」都可以稱為內心對話

它是由一名密西根大學與羅斯商學院獲獎教授,也是情緒與自制力實驗室主持人-伊森‧克洛斯博士所撰寫。他在大學中有教一堂關於這學問的課,在最後一堂課時,有位學生問他:「我們整學期都在學如何讓自己感覺更好、變得更成功,但我們多數人今年就要畢業,為什麼沒有早一點教我們這些,在我們需要時就教我們?」。

因此,這本書誕生,為了課堂學生們、為了作者自己,也為了我們。

Highlights

有些關於大腦處理資訊的研究,揭露了一個事實:我們清醒時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時間,都不是活在當下,大腦把我們帶回過去的事件、想像的場景,或其他內在的思緒,這是大腦的「預設狀態」。

我們會跟自己說話,思緒不斷回到自己的經驗、情緒、慾望與需求。它也是所謂的「語言流」,而根據研究,我們在心理與自己交談的速度,相當於每分鐘說出四千個字。

這些對話,有時候是強迫性地重演過往事件(反芻思考);有時是在負面感受與想法之間彈跳的自由聯想;有時會固著在一個特定的負面感受或想法上。

Source: Unsplash

內心對話的起因

大腦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驅動「工作記憶」,工作記憶的功能讓我們得以在世上運作、維持生活能力,例如你看著這篇筆記的同時,想著明天午餐要吃什麼。

而工作記憶的一個關鍵部分,是處理語言資訊的神經系統,負責我們當下周遭與話語相關的一切事情,其中就包含「內在聲音」,讓我們能夠在腦中重複話語,例如你對自己說:「明天午餐吃雞腿便當好了。」

我們在嬰兒期就有這個聲音,它也是連結心智與外界的語言通路,幫我們把生活「故事化」,用這些故事來觀察、感受、反應……各種事件。

以上是往前推一層思考為什麼有內心對話,說明了是來自於大腦中的工作記憶,能透過它來維持生活能力、反省過去、回應當下狀況、預演未來等,至於再推到遺傳學層面的話,書中似乎沒提及。

-

另外,有一些值得注意的事實:

  1. 文化會影響我們父母的內在聲音,進而影響我們的內在聲音,例如「看到長輩要有禮貌、要問好」,這個文化就成了在與長輩見面的當下高機率會出現的聲音。
  2. 我們腦中最常出現的是與目標相關的想法,那是我們內在聲音提醒我們要關注某項目標。要達成目標,其中牽涉到我們能在岔路做出正確的選擇。因此,我們的內在聲音能在腦中進行沙盤推演。

那有內心對話有什麼不好呢?

  1. 切斷努力練成的自動化技能:假設你是一名資深舞者,在 Battle 的時候進入音樂跳著早已熟練的舞步,而當你看到場外有個人不斷對著你噓聲,這時內心開始產生負面對話,同時切斷你原本早已習慣的舞步,導致表現降低。
  2. 佔用大腦中有限的資源:你有沒有讀書或工作過一整天,回家腦袋非常疲乏過? 是因爲我們在做勞力密集的事需要越多神經元,而神經元是有限的。小對話的「反芻思考」會把我們注意力集中在造成情緒困擾的源頭,偷走有用的神經元。
  3. 造成人際關係破裂:研究發現,人類有很強烈慾望與他人分享自己的負面經驗,但這會使我們受到社交排擠和拒絕、成為同儕八卦與謠言的目標。過度分享你的小對話會讓人疏遠你。
  4. 讓壓力反應持續活躍,造成各種疾病產生:你的負面語言流會讓你壓力反應持續活躍,比過量飲酒、不運動、肥胖等更容易產生疾病,例如心血管疾病、睡眠障礙到癌症,另外它可能造成 DNA 對我們健康的負面影響。
舉個負面語言流的案例,當你收到一封恐嚇信,說要傷害的你的家人,因此你徹夜未眠,在家門口踱步,手上拿著球棒,內心念著「他要是進來要怎麼辦?」、「他會不會從鄰居窗戶爬過來?」、「我要不要請幾個保全在我家守著?」,由於陷入在負面想法中,你可能沒意識到你住的是有警衛、戒備森嚴的家中。
Source: Unsplash

那有哪些解決它的辦法嗎?

  1. 拿個紙與筆,寫下你的負面語言流:這個動作能夠讓你與負面情緒產生距離,寫 15–20 分鐘之後心情會變好、免疫功能更健全。
  2. 採用旁觀者觀點:把自己想像成牆壁上的蒼蠅,以第三者的角度看待自己,這同時也能減少「損失規避」發生的機會。
  3. 創造時間距離:想著現在是活著好幾年的其中一個剎那而已。
  4. 運用抽離式自我對話:叫「你」來稱呼自己、與自己對話以及談論自己,也可以用泛指所有人的「你」(Universal you)來將面臨的挑戰常態化,還可以在負面語言流的時候,內心喊自己的名字。
  5. 去看美麗景色或產生「敬畏感」:去大自然踏踏除了能幫助減少小對話,也能促進健康,另外也能透過產生敬畏感來解決,例如去聽音樂會或大教堂。
  6. 運用安慰劑效應:該效應是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,但卻「預料」或「相信」治療有效,而讓病患癥狀得到舒緩的現象。而我們可以運用這個效應、創造一些儀式來減少小對話,例如在上台演講之前,握著小時候陪伴著你長大的平安符,透過它來減緩壓力、獲得信心。
  7. 整理周遭環境:使周遭環境變整潔、整齊,例如將你讀書的書桌上的東西排列整齊,會使你獲得控制與掌握的感覺。

但當你是有正向語言流、開心的當下,記得不要用上述方法打斷它 😆

一些關於人際關係

我們都聽過將自己不開心的事情分享給朋友,會讓我們心情變好,但書中提及的研究結果則相反,在九一一事件發生後馬上分享思緒和感受的人,並沒有感覺比較好,事實上他們的整體痛苦與生理健康較差,也更常出現小對話。

這是因為分享者會細訴當時發生的一切與感受,聆聽者可能會點頭表示同理,但這通常會讓分享者重新經歷該經驗與感受,這個現象稱為「共同芻思」,這就是讓支持轉變為慫恿煽動的關鍵點。

那當我們是聆聽者,我們該怎麼做呢?

我們要先處理他的「情感需求」,再處理他的「認知需求」,也就是先表達同理、給予關懷支持,當對方情緒冷靜後再協助他有建設性的重新框架問題。

而當對方為自身能力感到不安的時候,提供間接協助而不是直接協助會較好,例如當你朋友在爲一題複雜的數學問題而煩惱,他帶有情緒地表明了他知道怎麼做,但你已經發現他煩惱了一小時,你可以之後在無意間的情況下給他解題的相關資源。

但當沒有考慮對方的需要就提供建議,可能減低一個人的「自我效能 Self-efficacy」,也就是自己可以克服挑戰的重要信念。研究顯示,當效能減低時,會損害自尊、健康、決策能力與人際關係。

最後,我們盡量要「主動地」使用社群媒體,不被它所控制,因為上面朋友的貼文、限動等,經常會讓我們產生小對話。

總結

看完上述可能會對內心對話感到反感,因為它對我們心理和生理健康都有負面的影響,但也別忘了,我們也是因為有它才能豐富與充實我們的人生。

解決負面語言流不是一觸可及,需要慢慢練習,因此當你陷入負面迴圈也忘記解決辦法時,歡迎你回頭看看這篇筆記,希望我們都能持續進步、減少煩腦!

謝謝你看到結語,希望這篇內容有表達清楚,如果你還喜歡,歡迎拍手讓我知道,也歡迎透過下方連結聯繫我,很高興能認識你。

Self-intro Page: https://www.curator.bio/miketsao

--

--